张作霖之所以能崭露头角,最终在东北地区成为一方强大的军阀,增韫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增韫是张作霖的伯乐,早年他收编了还只是一个马贼的张作霖,并将其武装力量正规化,使其逐步发展成一支有组织的“正规军”。增韫十分看重张作霖的能力,给予了他许多机会,让张作霖在军中逐渐展露头角,也为张作霖后来步步高升,最终走向人生巅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那么,增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?首先,我们可以从他的生平来看。增韫是蒙古镶黄旗人,早年曾担任新民府知府,这个职位使他有机会接触并提携张作霖。1905年,增韫因在镇压土匪方面立下赫赫战功,被破格提升为奉天府府尹,官职从四品一跃升至二品。然而,不久后,他因为某些原因被撤掉,转而担任直隶按察使,开始在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麾下工作。增韫为人低调,工作勤奋清廉,因此深得袁世凯的赏识,次年就被提升为直隶布政使。1908年,他再度晋升,成为了浙江巡抚,成为清朝最后一位担任此职的官员。
增韫除了为人温和善良外,他也曾做出一些令人钦佩的事迹。比如,他在辛亥革命爆发前,曾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保护了辛亥革命先烈秋瑾的遗体。秋瑾因起义反清被杀,遗体安葬在杭州西湖西泠桥畔。然而,当时的清廷御史巡游西湖时偶然发现了秋瑾墓,认为她是“乱党”,不该安葬于此。于是,御史将此事上报清廷,清廷立即向增韫施压,要求他铲平秋瑾的墓。增韫面临两难局面,一方面他良心不忍,另一方面不执行命令可能面临更大风险。最终,他联系了张之洞,张之洞给出了“墓可平,碑可铲,人可不拿”的建议,暗示只需要拆除墓碑,而秋瑾的遗体可以另行处理。增韫立即采取行动,联系秋瑾的家属,将她的遗体秘密迁葬至绍兴。在这一过程中,他带领下属官员和差役,将墓地铲平,并向清廷报告了平坟的情况。虽然他从中采取了善意的措施,但却因其身份和所处立场被革命党误解,无法为自己辩解。
展开全文
增韫性格上也有犹豫的一面。尽管他具备成为革命领袖的潜力,但他因为优柔寡断而错失了机会。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,浙江谘议局副议长沈钧儒曾劝他站在革命的一方,但增韫却犹豫不决,表示需要再考虑几天。然而,在他思考的这段时间里,清朝便宣布灭亡。如果他当时能听从沈钧儒的建议,果断倒戈,或许他就能成为民国首任浙江都督,而不是汤寿潜。
总的来说,增韫为人热情善良,帮助过不少人,因此有着广泛的朋友和良好的口碑。正是因为他与人交好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他才能在后来的政治风波中获得一定的庇护。武昌起义爆发后,蒋介石组织敢死队进攻杭州,攻入增韫的巡抚衙门,增韫被迫藏匿在衙门马棚的马槽里。虽然最终被起义军发现并活捉,但幸得汤寿潜出面力保,才免遭处决。汤寿潜当时刚被推选为浙江都督,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,因此革命党不得不听从他的建议,最终将增韫释放。在被释放后,增韫的家财被全部充公,汤寿潜还送给了他五百块大洋作为路费,并安排人护送他前往上海。
在此后的日子里,增韫未再担任什么重要职务。袁世凯称帝后,增韫曾到北京担任过参政院参政一职,但袁世凯垮台后,他便返回东北。增韫在哈尔滨担任佛教会会长,并多次组织慈善活动,直到晚年才去世。尽管晚年他没有再涉足政治,生活却也安稳祥和,因为当时东北的军阀已经是张作霖,而张作霖一直对增韫非常尊敬,并曾提议让他在东北担任高官。然而,增韫早已看破红尘,不再追求官职,选择了安享晚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